本报记者 周凯《中国青年报》(2014年10月17日03版)
今天,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发布《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(2014)》。报告显示,“反腐”被受访网络用户认为是最令人满意的议题,61.6%对“自上而下”的反腐效果持乐观态度;此外,网络用户中,持“不公平感”和“不安全感”的比例接近半数,其中“70后”表现最强烈;但报告同时发现,与之前对于互联网上“社会戾气过高”的说法不同,网络非理性并未成为主流,社会戾气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。
据悉,该报告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李良荣领衔。项目组以新浪微博平台上多元职业、多元社会群体的1800名网络用户,在近两年间所发布的所有微博文章为样本,就社会议题、社会情绪、群体认同与网络行动、社会思潮等问题,对样本进行了不同社群、年龄、地域、学历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后形成。
报告显示,在所有议题中,“反腐”以22.9%的提及率排在第二,仅次于教育议题,超越了房价、收入分配、户籍等传统热题。而且,体制归属、教育水平、地域等客观因素,对反腐议题的影响并不显著,表明该议题已经渗入社会各个群体和阶层。其中,社会底层群体(如农民工、普通工人等)和党政军体制内工作者(如公务员、军人等),对反腐关注的“持续性”最强。
从满意度看,反腐被最多的网络用户认为是最令人满意的议题。相比之下,位列满意度第二的教育议题,“得票”不到前者的四分之一。另有211位用户对“自上而下”的反腐效果作了评论,其中61.6%持有乐观态度,仅有0.9%带有悲观情绪。
报告还对网上负面情绪予以关注。数据显示,“不公平感”和“不安全感”是现今社会相对广泛的负面情绪。网络用户中,持有上述情绪的用户,分别占比44.7%、41.3%,均接近半数。其中,进入中年的“70后”与社会底层群体,往往是上述负面情绪的最强烈表达者。
数据显示,51.2%的“70后”表现出了或强或弱的“不公平感”;64.8%的社会底层在微博中表现出或多或少的“不公平感”,其中25.1%具有强烈的“不公平感”;就教育水平而言,大专(高职)学历的用户表达“不公平感”最强烈。
“不安全感”与之类似,但特性在于:强烈感觉“社会不安全”的“60后”、“50后”,比例同样在半数以上,具有年长化特征。此外,商界精英与高资产人士成为持有“不安全感”情绪的第二大群体,占比45.8%,财富两极人群均表现出较强的焦虑情绪。
网络社会里谁最有“人缘”?报告指出,教授、律师、记者等知识专业技术人员,在不同地域、社群、教育水平、年龄以及体制内外的人气,普遍居首,具有“跨界好感”。而且,学历越高,所获好感度越强,“男女通吃”。数据显示,50.0%的社会底层群体偏爱这些人,14.3%的底层用户明确表示“愿意响应知识技术群体的网络行动号召”。
报告对网络戾气的研究结论,颇引人瞩目。与之前对于互联网上“社会戾气过高”的说法不同,报告发现,网络抗议人数没有想象中高,社会底层组织化程度有限。
报告显示,在1800个样本用户中,仅有14.6%的网络用户在近两年来,采取过价值诉求取向的网络行动抗议;仅3.3%的网络用户担任过某种形式的网络抗议发起人。另外,在可判断的有效样本中,84.0%的网络用户无固定批评对象,仅有6.8%将特定政策、制度或组织作为固定批评对象。
此外,虽然社会底层群体在网络抗议行动上,相比其他群体突出,但其微博动员意愿不强,内部的组织化程度有限。仅有15.9%的社会底层群体在抗议时,会寻求本群体其他人士的支持,是四个群体中同群体动员最弱的;在响应网络行动的群体选择上,仅22.8%的社会底层群体,选择响应本群体的网络行动号召,低于其他群体三成或以上的数据。
对国家未来,报告发现,53.3%的用户对未来政治形势持“乐观”态度,对未来经济持“乐观”态度的用户比例为82.5%。
在经济层面,网络用户对改革开放以肯定态度为主,在可明确判断其态度的样本中,64.7%更认可市场主导的经济模式;在政治层面,72.5%的用户认为改变中国社会现状的有效方式是“自上而下”,64.4%认为其中主导力量是“政府”。这表明,中国社会更进一步的希望被网民寄托在国家身上。